黄树生:我为什么倡导“有根的教育”
作者: 开云买球app开云买球(中国)有限公司教育科学研究院 黄树生
来源:
发布日期:2020-11-17
字体:[     ]

根是向下生长的,把植物固定在土地上,是植物汲取营养、滋养生命的主要生存方式。机器是没根的,也不需要根。生命之物离开了根的庇护,必然枯萎而死亡。教育犹如种树,是一种生命的事业,唐朝大文学家韩愈说,养其根而竢其实,根之茂者其实遂。

建设性后现代教育,呼唤“有根的教育”。这是一种全球化时代新人文主义的教育,旨在以乡土自然和人文教育资源滋润国家通用课程,恢复、激发和培育学生的精神归属感,包括对大自然的认同和对本民族文化传统的认同,并学会感恩世界,由此富润学生的灵魂。“无根的教育”,只是一种机械化的知识转移,割断了学生、学校和教育与自然、社会、传统和实践的血脉联系,导致走出校门的学生失去了深邃的归属感。

学生是自然“社区中人”。有根的教育是一种生态教育。敬畏生命,尊重他者,建立与大自然亲密的社区关系,在互动中发现生趣,引导学生在现场亲历和人生体验中学习“自然的书”,这是克服现代人无根浮萍状态的根本之道。顺木之天,心育良材,根系自然,才会产生“根深叶茂”的风景。有根的教育在学校发生,推广环境教育,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,维护生态平衡,将大写的自我还原到社区系统中,实现科学与自然的有机融和。

学生是华夏“家国中人”。有根的教育是一种乡愁教育。乡愁是旅行者对故土的眷恋,文化是国家认同的精神命脉,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积极情感。无锡是江南文脉的核心发祥地之一,吴风楚韵,人才辈出,历史资源丰富。要建立国家课程与中华优秀传学生是华夏“家国中人”。要建立国家课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乡土地域文化的教育关联,开发乡土人文校本课程,实验国际理解教育,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,由此汲取民族之根的营养和智慧,延续中华文化基因,萃取乡贤先哲的思想精华,展现时代精神魅力,激活家国情怀及其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。

学生是传统“孝道中人”。有根的教育是一种感恩教育。中国人的生命观非常重视家,是一种自然的生命观,相亲的血缘关系,是责任和义务的内在的关系。而在西方,父母和子女都只是上帝创造的两个独立的个体,人与人之间是自我权利的外在的关系。中国的家文化就是从这样的生命观出发形成的一个基础性的文化。子曰:“君子之教以孝也。”有根的教育在主张敬畏自然,珍贵传统的意义上,强调个体的责任和担待,热爱劳动,谦逊善行,感恩获得。孝首先是一个动词,孝行无终始,是有根的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具体实践路径。

建设性后现代教育应该具有神圣性,敬天惜物,乐学尚和。教育有温度,尊重每一个自然的生命存在;课程有广度,以开放的心态吸纳各民族的智慧;学习有深度,倡导在本土文化传统的沃土中吸取营养;生命有长度,拒绝自我中心主义,共生共赢。

出则兼济天下,归则反哺桑梓。教育“扎根”于土地,也许是人类灵魂最重要、也是最为人所忽视的一项可持续发展需求。在首批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,倡导有根的教育,呵护尚稚嫩的文化基因,坚定更深厚的文化自信,同时也滋养新时代中华文明大树之根,做站直了的中国人。


202011170946502510.jpg

(作者简介:黄树生,博士,开云买球app开云买球(中国)有限公司教育科学研究院服务研究生导师,江南大学、苏州大学、扬州大学兼职教授,无锡太湖教育人才,首批长三角城市群教科研学术带头人。研究方向:课程与教学论,学校文化,教师发展,吴文化与地方教育史。)

转载自凤凰网